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屋脊 牛转乾坤•刘济荣藏区题材作品展在西藏牦牛博物馆隆重开幕

黄伟哲 020艺术观察 2021-06-30

人生不长,需要懂点艺术,关注020,持续接收好文章

参加开幕式的嘉宾合影


由广州艺术博物院、西藏牦牛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西部纵情——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刘济荣藏区题材作品展”9月18日下午在西藏牦牛博物馆隆重开幕,展出作品70多幅,均为庆祝2006年青藏铁路开通时,刘济荣重拾三次进藏区的画稿,从中汲取灵感而创作的,尺幅虽小,但寄托他对自由奔放、浪漫抒情生活的向往,画中所描绘的田园牧歌式的诗化意境,也象征着他所追求的精神家园。展期至11月15日。


刘济荣初次入藏在拉萨的留影


开幕式现场


拉萨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杨年华,西藏自治区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拉巴次仁,拉萨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昂桑,西藏人文地理杂志主编嘉措,广州艺术博物院典藏部主任黎丽娜,广东画院专业画家黄唯理,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张伟,肇庆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莫肇生,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思燕,广州梅社书画院院长张森霖,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姚涯屏,云浮画院院长李国聪,广东新快报收藏周刊主编李世云,广东平远美术家协会主席姚伟文以及刘济荣家属代表刘昕、曾文辉等嘉宾出席了现场活动。


开幕式仪式由西藏牦牛博物馆馆长吴雨初主持


拉萨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杨年华致辞


广东画院专业画家黄唯理致辞


广州艺术博物院典藏部主任黎丽娜致辞


开幕式仪式由西藏牦牛博物馆馆长吴雨初主持。拉萨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杨年华、广东画院专业画家黄唯理、广州艺术博物院典藏部主任黎丽娜分别上台致辞。


刘济荣家属代表刘昕向西藏牦牛博物馆捐赠刘济荣1994年创作的《奶香遍草原》


拉萨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杨年华杨年向刘昕颁发收藏证书


西藏牦牛博物馆馆长吴雨初向刘昕赠送纪念品


开幕式现场


刘济荣(1931—2016),广东兴宁人。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1957年毕业于中南美术专科学校,1962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得到关山月、杨之光、蒋兆和、叶浅予等名师的教导。毕业后长期担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承担人物画教学科研工作。


西藏牦牛博物馆馆长吴雨初为嘉宾介绍作品


1965年,刘济荣接受文化部下达的为人民大会堂西藏厅作画的任务,从此与西部、与藏民结下了深厚的情缘。西部壮阔的自然风光、淳朴善良的藏民、自由欢快的生活、独特的民族服饰为刘济荣的艺术注入了浪漫、奔放的元素。


展览作品引起观众关注


1981年,刘济荣赴四川阿坝州采风,这时他的艺术技巧已十分纯熟,而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又给予他极大的创作灵感和激情,于是一批精彩之作就应运而生了。相比以往的主题创作,这批作品的题材较为日常化、生活化,表现人物情感也更细腻;作品构图简洁,用笔越发自由放松,水墨酣畅淋漓,特别注重线面结合。


展览厅一角


精彩的画作引起观众的注目


刘济荣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艺术家,岭南画坛人物画的主将之一。几十年来他一直在人物画领域默默耕耘,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坚持艺术与时代、群众、生活三者紧密结合的创作理念,深入祖国的大江南北,特别是艰苦的西部地区,努力以画笔讴歌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人民群众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朴实,线条挥洒灵动,水墨酣畅淋漓,形成了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


展览厅一角


刘济荣在教学和实践上特别提倡“四写”:速写、写生、摹写、默写,强调在扎实的造型能力的基础上结合笔墨技巧的运用。作为徐悲鸿与蒋兆和艺术思想构成的“徐蒋体系”的传人,他也将这一体系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传授给一批又一批青年艺术家,在他的带领下,岭南画坛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人物画家。


展览厅一角


多少年来,西藏雄伟壮阔的自然景观,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吸引着无数艺术家为之着迷。通过描绘这片神奇的土地,艺术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刘济荣正是这样一位具有典型代表的艺术家。


展览厅一角


藏北欢牧/34.5 × 34.5cm/2006年


草原姐妹/34.5 × 34.5cm/ 2006年


藏北姑娘/34.5 × 34.5cm/2006年


沧桑/34.5 × 34.5cm/2006年


酥油茶香遍草原/ 34.5 × 34.5cm/2006年


九寨迎客/ 34.5 × 34.5cm/2006年


犇牛图/34.5 × 34.5cm/2006年


西藏神牛/34.5 × 34.5cm/2006年


世界屋脊之牧/34.5 × 34.5cm/2006年


高原神牛/34.5 × 34.5cm/2006年


小牛犊/34.5 × 34.5cm/2006年


草原晨曦/34.5 × 34.5cm/2006年


高原无限好/34.5 × 34.5cm/2006年


草原奔牧/34.5 × 34.5cm/2006年


藏北牧场风情/34.5 × 34.5cm/2006年


挤奶图/34.5 × 34.5cm/2006年


世界屋脊所见/34.5 × 34.5cm/2006年


牧牛图/34.5 × 34.5cm/2006年


高原迎客/34.5 × 34.5cm/2006年


雪域高原/34.5 × 34.5cm/2006年



延伸阅读:藏区的速写与生活



初次入藏——在拉萨的留影


这是一个典型藏族家庭的全家福。我所到过的西藏自治区、青海、四川阿坝地区所看到的藏民着装特点、宗教信仰以及风土人情大同小异。



1965年中央文化部在广州美术学院抽调我与另一位教师以及浙江美术学院两位教师共四位画家为人民大会堂西藏厅作画,并且安排我们在西藏自治区成立的日子里,随中央代表团赴藏体验生活,这个神秘的地方,我们一去便是120天。庆祝会结束后,画家们便分组行动:从拉萨—八一农场—雅鲁藏布江畔,以至称之为西藏江南的乃东县,住进了文成公主进藏建的第一座庙。这是一个农业地区,种植青稞的地方。经日喀则中国最南端亚东部队生活,中印边境线上,再赴海拔5000米藏北高原—国营澎波农场,再从青藏线坐七天七夜的车程回到敦煌。入藏时我们坐的是苏制飞机,为了大家能同时参观莫高窟,回程时我们改坐汽车。


有一位著名作家记录了我们这段生活,说我们是最早深入表现西域的画家,这个情景仍历历在目。在藏北机场,出了机舱便是另一个世界,晕晕摇摇,上不了二楼喘不过气来,尝到了缺氧的滋味,第二天住进医院才知道什么叫高山反应。浙江美术学院的姚先生是山水画家,进藏第一天起便开始肚子痛,坚持了四个月肚痛不止,回程经雀几山口不治而愈。


雅鲁藏布江畔

我随着中央歌舞团赴山南,见江畔有一藏民在吹短笛,瞬间我写下这一情景,后来我创作《牧歌》(右),就以此原始稿加工创作而成。



山南乃东县泽当全貌

据说泽当是当年的西藏江南,现在发展迅速,很现代化了。



在西藏,靠速写这武器,收集了数百幅速写,拍了99卷黑白胶卷(利用现代技术、照片作为辅助资料也是必要的)。“文革”期间,广州武斗我到汕尾,汕尾武斗我到顺德,随身带着这几百幅速写到处奔走,至今保存尚佳,成了我画西藏题材的重要资料。


改革开放后,重新翻阅这些稿子,仍能激发创作欲望。1981年为补充藏民生活,我们再到藏区—四川阿坝州体验生活,除了画藏民形象,更发现牦牛在藏民生活中的作用,更钟情于牦牛,一发不可收拾。回顾总结过去艺术实践时深深感到,现有的记忆和速写,对待今天与时俱进的创作要求,仍是十分有用的财富。


我们住在文成公主进藏建的第一座庙里。县委李书记是湖南人,比我们年长几岁,进藏已有好些年,是部队转业干部,得了严重的高山病,每天牙龈流血,头痛。


在庙里,清晨起来看到老喇嘛、小喇嘛,不是用水洗脸,个个都是吐口水擦脸,深感恶心!数十年过后,我得了眼疾,一个学生从海南岛回来告诉我调理眼睛的方法—每天晨起用自己的口水吐在掌心上,在眼眶周围转“8”字,要我试试看。啊!我想起喇嘛用口水洗脸,也不就是治疗疾病吗?藏区,今天大多数人知道是独特的宝医圣地,可见一斑。


据说泽当那地方现在已很现代化,广东援藏,就在此处建设了高级宾馆。


藏民的饮食十分简单,在收割的日子里,在田头烧热大铜锅,加砖茶和酥油—叫酥油茶,每个人都带有羊皮袋装的青稞粉(青稞炒熟后制成粉),青稞粉放在木碗里,然后兑上酥油茶,用手搅拌成面团,这叫糌粑!我看着这热闹的午餐,藏民吃完后,用舌舔舔木碗,再传给第二个、第三个使用。我第一次吃糌粑是在拉萨的宾馆餐厅里,那里特制的糌粑,磨得特别细,还加了许多的糖,过后许久仍消化不去,肚子胀胀的。我在田头吃的藏民给的糌粑是粗粗的,而且没有糖,回想当时能够咽得下去实是不易,可也印象深刻,几十年过去了,相信大踏步前进的藏民生活早已与时俱进了。


藏民极其崇尚宗教,除了大气、乐观外,其实另一面是很有好奇心的,他们看到许多病弱的汉人都贴着止痛膏药但不知是何物时,居然认为是时髦,一个藏民仿效后,无意中“发动”了整个村子贴同一牌子的止痛膏药。我在参加一个村民会议时,分神想起这件事来,竟发作般地大笑,作为文化人很失态,我很尴尬。


泽当妇女曲雍


乃东县民间演出团里的一个打扬琴的少女曲珍的形象


1965年,次仁姆克松是乃东贫农协会主席


 乃东藏族少女


翻身农奴索朗多吉(“乌拉”指农奴)


1965年的文成公主庙


1965年的文成公主庙



雅鲁藏布江渡口

1965年,那时没有桥,汽车渡江靠人力木筏过渡,江水急湍,场面壮观。


雅鲁藏布江畔,山南人称“西藏江南”,我去的日子,正好是九、十月青稞收获的日子。我们习惯内地下乡体验生活的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与梁老师两人共同使用一把镰刀,收割劳动不到几分钟便喘不过气来,只好换别的农活。初到西藏的人,别说劳动,就是步行也只能缓缓而行,空气中的氧气仅有内地的六成。


满载青稞而归


 山南秋收青稞


收青稞


泽当平原农活忙

把一群驴子赶上晒青稞场上,围着场子转动,让青稞脱粒,是藏民特殊的劳动方法。



扬青稞

收割来的青稞,放在场上,藏民赶着几十a条毛驴在上面踏踩脱粒,妇女们在扬青稞。


绘新图

1972年我创作《绘新图》,利用模特,但怎样弄也表达不出我所希望的动作。后来在清理我的速写时,发现了这幅速写(上),把她的姿势用上了。《绘新图》(下)参加1972年全国美展和加拿大世界博览会展。


绘新图


文艺演出节目“逛新城”的现场


1965年由八一农场运往拉萨的萝卜

据我所知,普通的萝卜如果在西藏种植可以达到单只30斤左右,为此我也要把它记录下来。


电影队的少年在运送设备和资料的途中。



庆祝凯松人民公社成立



山南泽当的建筑工人,这可能是西藏第一代的工人阶级了!


藏民普遍没有文化,小学生充当生产队记工员。


太阳升起,一次喜迎丰收的仪式上,被高举的毛泽东像屹立在一望无际的青稞田上。


土地的主人

1965年9月我看到“双牛抬杆”,这是当时藏民犁田的方法,若非亲眼所见是想象不出来的。


走在大路上(记忆速写)


我在田头与藏民同吃


羊八井

这是一幅记忆画,当时羊八井只有牦牛与羊群。后来开发了天然气,成为很著名的地方,今天青藏铁路已开通到这里。


青稞大丰收,文工团里的人们排练忙。


国营拉萨水电站女工


国营澎波农场的村干部与村民在休息时谈心。


 八一农场女拖拉机手巴桑


 八一农场女拖拉机手巴桑



雅鲁藏布江两岸丰收忙

1966年为人民大会堂西藏厅 所作国画草图之一。


农村生活组画之一


农村生活组画之二



更多热读(点击直接阅读)

黄宾虹傅抱石张大千李可染石鲁高剑父关山月潘天寿黎雄才杨善深黄胄关良方人定赖少其陆俨少叶浅予程十发杨之光宋雨桂吴大羽姜今卢沉崔子范王学仲林丰俗刘书民贺友直刘济荣丁聪启功于右任李叔同陈卓坤陈望郭石夫吴冠南吴悦石马文西鲁慕迅卢禹舜方严马海方卢中见潘喜良陈佩秋刘二刚刘斯奋卢辅圣卓鹤君杨福音张捷孙其峰黄永玉刘国松陈耀年刘国辉周韶华苏百钧刘文东黎明郭全忠莫肇生黎柱成江汉城许固令陈炳佳梁占岩朱道平贾又福王子武郭子良方向田黎明朱颂民郝鹤君李玉田罗渊李孝萱杜滋龄何家英陈章绩陈湘波林墉陈新华史国良董希源陈金章彭先诚袁武梁江梁如洁朱振庚范治斌朱涛何加林周午生马国强赵跃鹏韩天衡马顺先马骏李津梁君度李小可王西京林容生施大畏谢志高陈平周京新吴山明陆抑非莫晓松蒋兆和张蓉喻继高戴卫叶其嘉唐勇力程大利何水法郭怡孮陈骏张立辰陈子奋陈大羽李宝林吕云所

米勒:最穷苦潦倒的画家却画出了最温暖的画

罗工柳:画画只学别人,不思创新,在艺术上也不会有出头之日

吕云所:诗意的壮美

弗洛伊德:“被人们遗忘使我感到振奋”

袁武:“我以前是杨福音的粉丝,现在仍然是他的粉丝”

巴西博物馆火灾让人悲痛,王羲之的此幅名帖也曾在劫难逃!

最全毛泽东书法手迹欣赏,大赞!

李木教:因为写字,活着不曾无聊,所以要感恩书法

北有西泠印社,南有广州梅社

陈丹青:每次看到中国式素描,我就想死

居巢:一生几乎不收弟子,却持续影响中国画坛

刘济荣:犇•速写活着

让逛美术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李宝林:安重深沉的金石画风

陈大羽:以“画鸡”称雄近代画坛,成就卓著,大家风范(60幅作品)

难得一见靳尚谊的素描,尽显大家风范!

张立辰:注意!理法不明,笔墨则无魂。

画家脱俗指南(必看)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同步更新

商务合作、转载事宜请在后台留言

广州541794294@qq.com(微信)

深圳517172580@qq.com(微信)

如果您有意收藏平台推介的艺术家作品

请在页面右下角留言,我们将及时联系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